蒹葭和蝶恋花(什么是蒹葭)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蒹葭和蝶恋花的问题,以及和什么是蒹葭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西游记渔夫和樵夫对话

1、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

2、张稍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

3、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

4、张稍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有一《蝶恋花》词为证,词曰:主烟波万里扁舟小,静依孤篷,西施声音绕。涤虑洗心名利少,闲攀蓼穗蒹葭草。古数点沙鸥堪乐道,柳岸芦湾,妻子同欢笑。一觉安眠风浪俏,无荣无辱无烦恼。”

5、李定道:你的水秀,不如我的山青。也有个《蝶恋花》词为证,词曰:知云林一段松花满,默听莺啼,巧舌如调管。红瘦绿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阴转。又值秋来容易换,黄花香,堪供玩。迅速严冬如指拈,逍遥四季无人管。斋渔翁道:你山青不如我水秀,受用些好物,有一《鹧鸪天》为证:主仙乡云水足生涯,摆橹横舟便是家。活剖鲜鳞烹绿鳖,旋蒸紫蟹煮红虾。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菇茭白鸟英花。

6、樵夫道:你水秀不如我山青,受用些好物,亦有一《鹧鸪天》为证:斋崔巍峻岭接天涯,草舍茅庵是我家。腌腊鸡鹅强蟹鳖,獐把兔鹿胜鱼虾。香椿叶,黄楝芽,竹笋山茶更可夸。紫李红桃梅杏熟,甜梨酸枣木樨花。

7、渔翁道:你山青真个不如我的水秀,

《蒹葭》一诗对情感描写的艺术手法分析

1、《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2、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3、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4、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5、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关雎与蝶恋花的相同点

1、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2、小山对梦中人的追寻与《蒹葭》中那位苦苦追求伊人的作者有着相似之处,和《关雎》相比他对女性不是抱着一种玩弄轻视的心态,而是珍惜尊重她们,同情她们的遭遇,在她们离开之后还年年不忘。可谓尽得风雅。《蝶恋花》词中他在梦中进入江南隔着烟水去追寻他心中的那位“伊人”却怎么也追寻不到,他行尽江南,却也不能与她相遇,惆怅之余,还有失落。醒了之后,这种苦苦追寻而不得的惆怅心情在他心中纠缠而挥之不去,他思念梦中之人,于是他想要鱼雁传书,将尺素带给她,但想了想又终不是凭据,还是拨动相思的琴弦弹奏一曲,在乐曲声中倾注他的断肠之音吧。《蒹葭》中的伊人在水一方,而所谓的“在水一方”究竟是在哪里,没有一个具体的地点,谁也不知道她究竟在哪里,“她”是朦胧模糊的一个意向,甚至连有没有这样一个人都有待考究。前人就有认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伊人”其实是理想的代名词,他表现得是他苦苦追求崇高的理想而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而他创造出的那个“伊人”的形象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画面,因为它实在太美了,她的美不是外表之美,(全诗寥寥数语,没有写那个伊人的长相和服装,连白描都没有,只能算是写意)而是周围自然环境衬托出来的美,初生的芦苇摇摆,远处水中高地上的一个模糊的影子,足足让后世诗人魂牵梦萦了千年。最爱这首词的第一句“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写得是小山梦中的场景,烟水路一方面实写出了江南水乡都有的烟波浩淼的自然景色,一方面衬托了梦境的虚无缥缈,无迹可寻。小山在梦中要追寻那个离人就相当于《蒹葭》中的那个伊人,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是虚无缥缈的意象、都被诗人所苦苦追求而不得。离人同样也没有任何外貌方面的描写,同样也是模糊的一个影子。行尽江南,这一“尽”字,可知小山内心之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中的那位公子以琴瑟与钟鼓来取悦这位伊人,这与小山派遣求不得恋人而转向书尺素、移秦筝是一样的,毛诗说《关雎》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也只有君子才会如此温柔敦厚,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也正是诗经所要提倡的教化”温柔敦厚”。

OK,关于蒹葭和蝶恋花和什么是蒹葭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