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长平之战总结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长平之战总结的知识,包括长平攻防战算英雄胜率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秦赵长平之战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
赵括兵败长平总结
1、战国时期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在历史上的名声也比较大。只是与他的父亲相比,赵括是有名无实。据史料记载,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事,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在长平之战中他担任赵军主帅,指挥40多万赵军与白起率领的秦军作战,结果一战而败,一败成名。赵括兵败,固然可以从实力对比、战略战术和排兵布阵等方面分析一二,但根本上在于赵括并非真正的将才。在用兵打仗上,他空有书本知识,没有实战本领。当初,赵王决定让他取代廉颇时,蔺相如就提出异议:“大王只凭名声任用赵括,就像用胶粘住柱子来弹琴一样。赵括只能读他父亲留下的书,却不会灵活应变。”有个成语典故叫“纸上谈兵”,就是因赵括而来。
2、其实,除了这个原因,还可以找到一个教训。赵括出征前,他母亲给赵王上书,也提出反对意见。大意是:他的父亲赵奢为将时,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了部属;从接受出征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当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带回家藏起来,每天寻欢作乐,还忙着置田购屋,这哪里像他的父亲?
3、可以看出,赵括不能为将,以致兵败长平,不光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赵母对他的评价,说明他与部属关系疏远,不能上下一心,谋取私利、贪图享受,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等。按现在的话说,这些都属于思想作风上的问题。显然,这样的人是不能带兵打仗的。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赵括兵败的原因和教训很有启示意义。实际上,与能力素质方面的原因相比,思想作风上的教训似乎更值得深思。
了解长平之战的收获
1、长平之战,将唯一能和秦国在军事上抗衡的赵国彻底打垮。之后虽然赵国在魏、楚两国的帮助下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但已经没有人能再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了。
2、因此,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