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大故宫养心殿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故宫太和殿介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故宫养心殿和故宫太和殿介绍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养心殿对联
和风翔玉燕,中禁花浓。——乾隆题养心殿
阳春回大地,四时橐籥首协温风。——乾隆题养心殿
养心殿历史典故
1、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明宫史》中能找到养心殿的最早记载。但其中只描述了殿名、方位和布局,却并未谈及功能,只知道包含膳房和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值房,偶尔还在南边的无梁殿炼仙丹。但自嘉靖到崇祯,并没有哪一位皇帝真正在养心殿久住过。
2、到了清康熙年间,养心殿也不是皇帝的正寝,反而是宫廷造办处所在地,也就是一座手工作坊。画匠、雕刻匠、油漆匠、漆画匠、木匠、金匠、铜匠、裱糊匠等都在此处工作。
3、1722年冬天,康熙皇帝驾崩。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宾天,梓宫都要在乾清宫奉安一段时间,并举行祭奠。
4、而此时的新皇帝雍正在27天丧期结束后,仍居住在养心殿内,迟迟不肯搬入正寝乾清宫。有种说法认为,雍正得位不正,怕父亲康熙帝灵魂回来,所以不敢继续住在乾清宫。当然,这种说法没有历史依据。
5、事实上,雍正把寝宫搬到养心殿是一种勤政的表现。对于工作强度远高于明朝时的清朝皇帝来说,养心殿的生活的确高效许多。
6、养心殿在雍正年间重修,作“工”字形建筑。它位于内廷区南缘西侧,北与西六宫相连,南侧紧邻御膳房、库房,东面隔街就是通往乾清宫的月华门,向南出内右门就是横贯紫禁城东西的乾清门外横街。与前朝、慈宁宫和后来建设的宁寿宫紧密联通,来去方便。
7、而将乾清宫做正寝时,皇帝起居在1400㎡的大殿中,日常活动还要和10000㎡廊院中的诸多房间发生联系。
8、但养心殿的院落布局就十分紧凑,这个工字殿总面积仅620㎡。养心殿前殿是一座复杂的起居室,后殿则相当于我们现代人住的大两居。后殿中间是30多㎡的中厅,两侧各有一组60多㎡带有净房的套间卧室,这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可以看出来雍正皇帝是一个勤政、务实的皇帝。
9、另外,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也是想为天下人做表率。养心殿算不上豪华,大多数房间的墙面都是用纸裱糊,乾隆时期的旨意甚至提到“(养心殿)后殿五间顶槅不必糊蜡花纸,糊平常白纸。”
10、自雍正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
11、因此,从雍正开始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共有八位皇帝先后在养心殿内居住、打理朝政。这里仿若一座历史舞台,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
养心殿的传说
1、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明代所建,位于内廷西路。养心,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
2、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六月,万历二十二年曾修葺。它比邻乾清宫,处在内廷的最南端,去乾清门、西华门等都非常方便。
3、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崩于养心殿。康熙朝以后,养心殿的功能有了变化,康熙初年于此设养心殿造办处,养心殿作为皇帝日常学习、接见臣工的场所,御膳房曾设于此处。
4、到了雍正元年,养心殿成为了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更取代内廷乾清宫的地位,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见证了清代历次内政外交、帝王崩逝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5、养心殿也是故宫古建筑群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代表。它的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殿内装修则引入了满族文化,并利用自西方传入的绘画,开创清廷独有的艺术形式“通景画”。
6、不过,养心殿区域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大木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西配殿前檐檐柱下沉,全区的椽飞、连檐瓦口、望板等普遍存在糟朽现象等等。
7、2016年,故宫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2018年9月3日,在经过两年多的文物记录、撤陈,文物残损病害的修复,古建筑勘察测绘,匠人培训选拔等工作后,养心殿正式进入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8、本次修缮范围占地面积约770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40平方米。修缮内容包括遵义门内的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3座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的琉璃门、木照壁等。
9、在开工仪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取出养心殿正脊内的宝匣。这个宝匣是锡制、扁方形,其上可见青龙彩绘,标注年款显示“嘉庆六年”。这种有彩绘的宝匣非常罕见。
OK,关于大故宫养心殿和故宫太和殿介绍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