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济南泉城特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对泉城济南的描述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济南风光泉水特点
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断块,其中千佛山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以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了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变化降水量的多少和季节分配直接影响着泉水的变化。济南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降水量为650~700毫米。由于夏季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三分之二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五分之一,冬春两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体情况是:春季(3~5月)86.9毫米,夏季(6~8月)448.2毫米,秋季(9~11月)124.9毫米,冬季(12~2月)25.2毫米。随着降水量的季度变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应地出现季节变化,不过在时间上较降水的季节变化推迟一些。一般年份,泉水变化过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渐减少,至6月出现最小流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随降水量增加而流量开始增大,8、9月出现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雨季过后,流量开始变小,直至次年初夏。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泉水流量和水位。一般规律是年降水量多,当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当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气降水对泉水动态变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是人工开采量不超过泉水流量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如果开采量大于泉流量,雨量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动态变化。1972年1月20日6时40分,市区发生大面积停电4小时50分钟的事故,提水系统全部停机,这段时间市区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开采量与泉流量大体相当,被称为二者的转换年。在此以前,开采量小于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现一直很好;在这以后,由于开采量超过泉流量,并不断增大,泉水流量变小。为了证明这一点,1980年9月24日,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市区停采地下水8小时,比平日少采水135600吨,市区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据山东省水文地质队资料,1973~1977年,市区水位下降2.25米。从1976年以后,雨季后不到1个月,泉水流量就逐渐减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来,连续三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断流,干涸达半年以上。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趵突泉断流长达两年之久。
济南地形特点
盆地是盆状地形,主要特征是四周高(山脉或其它山地隆起带)、中部低(平原和丘陵),有完全型盆地和非完全型盆地。是世界五大基本陆地地形之一,在全球分布广泛。济南所以才会出现泉城的情况,城市在盆地底部地势较低,地下水才会被自动压出地面形成泉水。
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是温晴。文章先写济南冬天天气,写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再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最后写济南的蓝水晶。采用拟人手法,写济南的阳光“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不忍心摇动它”形象生动地写出济南温暖晴朗的天气。用“卧”字来形容“小村庄的房顶”,写出了村庄的安详和宁静。
济南泉城特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对泉城济南的描述、济南泉城特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