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东汉四大帝国的一些知识点,和四大帝国的历史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东汉末年有多少势力
1、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崩溃,豪杰并起,混战连年。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群雄讨伐董卓开始,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31年间几乎无岁不战,以致“白骨盈于野,千里无人烟”。东汉末年各势力作简要介绍。
2、东汉时,天下分为十三州,即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州下设郡、国共一百零五个。至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汉献帝成为军阀手中的傀儡,十三州分别被各路军阀占据,现将建安六年前后三年间(公元195—197年)军阀割据形势按地域陈述如下:
3、凉州:当时被韩遂、马腾占据,他们起事于汉灵帝末年,引羌人为援。
4、徐州:徐州牧陶谦死后,刘备被拥为徐州牧(公元194年),后来吕布又袭取了徐州(公元196年)。
5、司隶:当时被残部李榷、郭汜等人占据。他们是董卓残部,在董卓死后,继续占据司隶。
6、荆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占据荆州。南阳本是荆州的一部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董卓残部张济率军至南阳。张济死后,其侄张绣统领部众,占据南阳。
7、兖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牧刘岱战死后、曹操被拥立为兖州牧战死后,曹操被拥立为兖州牧,占据兖州。
8、冀州、青州、并州:当时被袁绍占据。袁绍胁取冀州后,又取青并二州。
9、益州: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被子拥为益州牧。汉中原是益州的一个郡,刘焉为益州牧后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占据汉中,刘璋不满张鲁骄纵,杀了张鲁的母亲及其他家人,张鲁从此与刘璋反目割据汉中。
10、幽州:当时被公孙瓒占据,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而夺得幽州。辽东原是幽州的一部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被荐为辽东太守,从此割据辽东。
11、扬州:扬州当时大致分为淮南、江东两部分,袁术原本占据南阳,多次战败后,就退到扬州,此时占据淮南。孙策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渡江后,攻占江东。
12、此外,豫州在当时争夺激烈,尚无明确归属。交州被士燮占据,但地方偏远,对全国局势影响不大。总而言之,在当时,各州郡已被各路军阀占据,他们之间彼此兼并,混战长达31年(公元190年—公元220年)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但在混战中,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孙权、刘备逐渐从群雄割据中强大起来,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13、曹操幽冀凉并兖豫青司隶徐扬州北部邺
14、孙权扬州南部交州江东荆州东部武昌建康
15、袁术淮南,扬州南部豫州南部寿春
16、公孙瓒幽州,辽西西部,冀州北部易京
17、公孙度辽西,辽东,青州营州一带襄平
东汉末年四大军阀
1、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崩溃,豪杰并起,混战连年。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群雄讨伐董卓开始,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31年间几乎无岁不战,以致“白骨盈于野,千里无人烟”。为什么诸葛亮会来到隆中?为什么会天下三分?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故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作简要介绍。
2、东汉时,天下分为十三州,即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州下设郡、国共一百零五个。至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汉献帝成为军阀手中的傀儡,十三州分别被各路军阀占据,现将建安六年前后三年间(公元195—197年)军阀割据形势按地域陈述如下:
3、凉州:当时被韩遂、马腾占据,他们起事于汉灵帝末年,引羌人为援。
4、徐州:徐州牧陶谦死后,刘备被拥为徐州牧(公元194年),后来吕布又袭取了徐州(公元196年)。
5、司隶:当时被残部李榷、郭汜等人占据。他们是董卓残部,在董卓死后,继续占据司隶。
6、荆州: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占据荆州。南阳本是荆州的一部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董卓残部张济率军至南阳。张济死后,其侄张绣统领部众,占据南阳。
7、兖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兖州牧刘岱战死后、曹操被拥立为兖州牧战死后,曹操被拥立为兖州牧,占据兖州。
8、冀州、青州、并州:当时被袁绍占据。袁绍胁取冀州后,又取青并二州。
9、益州: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被子拥为益州牧。汉中原是益州的一个郡,刘焉为益州牧后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占据汉中,刘璋不满张鲁骄纵,杀了张鲁的母亲及其他家人,张鲁从此与刘璋反目割据汉中。
10、幽州:当时被公孙瓒占据,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而夺得幽州。辽东原是幽州的一部分,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公孙度被荐为辽东太守,从此割据辽东。
11、扬州:扬州当时大致分为淮南、江东两部分,袁术原本占据南阳,多次战败后,就退到扬州,此时占据淮南。孙策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渡江后,攻占江东。
12、此外,豫州在当时争夺激烈,尚无明确归属。交州被士燮占据,但地方偏远,对全国局势影响不大。总而言之,在当时,各州郡已被各路军阀占据,他们之间彼此兼并,混战长达31年(公元190年—公元220年)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但在混战中,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孙权、刘备逐渐从群雄割据中强大起来,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前四帝比较
1、光武帝刘秀(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开封),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刘秀以一介布衣之身,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在位三十三年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3、汉明帝刘庄(28年—75年),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东汉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永平十八年(75年)去世,时年48岁。
4、刘庄在位期间,一切遵奉光武帝在位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在整顿吏治的同时,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军事上,征伐匈奴,复置西域都护、恢复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5、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6、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章和二年(88年)去世,时年31岁。
7、刘炟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8、明帝、章帝两代大体承继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
9、汉和帝刘肇(79年―105年),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建初七年(82年)立为皇太子,永元四年(92年)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105年)英年早逝,时年27岁。
10、刘肇4岁被立为太子,10岁登基,14岁扫灭外戚,27岁去世,在位17年间,大汉王朝走向巅峰:论武功,前有窦宪横扫匈奴,后有班超定鼎西域;论文治,和帝时期政治清明,大汉帝国的人口接近西汉极盛时期,东汉国力达到鼎盛。
11、但是,刘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说他是明君,因为他在位期间大汉王朝重回巅峰,说他是昏君,因为正是从他开始,东汉开始了外戚宦官统治,外戚和宦官双方争斗又相互制衡,并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而汉和帝开了一个坏头。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