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保康县的来历,以及保康县历史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和氏璧的由来30字
1、和氏璧的由来与春秋时代早期的一位名叫卞和的楚国樵夫有关。相传,卞和在楚山(今湖北荆门一带)砍柴时,偶然发现了一块璞石(未经雕琢的玉石原料),他觉得这块璞石不同寻常,于是便怀抱这块璞石来到楚国王宫,想要把这个稀世珍宝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公元前758年-公元前741年)。然而,楚厉王命宫里的玉匠鉴别真伪后,得出结论为那块所谓的璞石其实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感觉受到了卞和的欺骗,认为这个樵夫只是在哗众取宠拿他开涮,盛怒之下命人对卞和施以刖刑,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2、等到楚厉王死后,卞和又抱着那块璞玉,想要把它献给刚即位的楚武王,同样的,楚武王也把卞和当成了一个骗子,命人砍去了卞和的右脚。两次献玉两次惨遭酷刑的卞和心如死灰,整天抱着那块璞石在楚山上哭泣,眼泪哭干了,眼角还流出了鲜血。
3、后来楚文王听说了这件奇闻,便命人把卞和抬来。卞和告诉楚文王,他并不是因为双脚遭到刖刑而哭泣,而是因为他明明发现了一块稀世宝玉却两次被人当成了骗子,他对楚国一片忠心,却得不到应有的对待,这才是他最伤心的地方。在听到卞和的说辞之后,楚文王也开始好奇那块璞石的真伪。
苗字的由来故事
1、“苗”,普通话读音为miáo,最早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苗”的基本含义为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如禾苗、麦苗;引申含义为形状像苗的,如火苗儿。
2、在日常使用中,“苗”也常做名词,表示子孙后代,如苗末、苗胤。
3、“苗”,初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字由艸和田组成,表示庄稼的幼苗正从田地里生长起来。本义是初生的种子植物,后来陆续在秦系简牍、秦朝小篆中发现,“苗”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马良镇重阳村的来历和习俗
1、马良镇重阳村是早期楚文化发源地,也是保康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近年来,村支“两委”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发扬红色精神,凝聚红色基因,继承光荣传统,共建美好家园,让村庄更美、产业更旺、农民更富。
2、重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重阳文化。早在70多年前,重阳村朱家湾曾是南保兴宜县的政府办公所在地,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保康第一个红色政权。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保康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阳村的习俗也很有特色,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村民们都会举办重阳庙会和登高节,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此外,重阳村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如打麻糍、唱山歌、舞龙舞狮等,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OK,关于保康县的来历和保康县历史文化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